―襄城区尹集乡发展农村党员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党员队伍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是村级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根本所在。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多地方存在着源头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甚至断层等发展农村党员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襄城区尹集乡从实际出发,实施发展农村党员的“五源”工程(“掘源”、“激源”、“培源”、“固源”、“清源”),使农村党员队伍稳步壮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其中,姚庵村通过实施“五源”工程,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被省建设厅确定为“百镇千村”建设工程试点示范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可喜的五点变化
尹集乡辖7个村,35个村民小组,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98人,农村党员458人。近五年来,尹集乡7个村共发展农村党员80人,其中07年新发展19人。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源头顺畅。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的农民群众人数逐年增多,由2003年的21人增加到2007年的65人,平均每年增加10人左右。党员发展工作趋于动员性发展向自主性发展转变。
2、数量稳定。平均每年每村新发展党员数量稳定在2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稳定在5-7名,基本上做到了每年每村都有发展。党员队伍发展趋于稳定化。
3、代表面广。在新发展的80名党员中,包括25名致富能手,12名外出务工人员,9名返乡知识青年,2名退伍军人,7名村组干部。党员队伍代表面趋于多样化。
4、结构合理。发展女党员26名,占33%;35岁以下47名,占59%,较以前所占比率均提高了20%以上,党员队伍结构趋于年轻化和性别合理化。
5、素质提高。发展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党员37人,占46%;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党员14人,占18%,改变了以前发展党员多为初中甚至小学的状况,党员队伍文化层次趋于高素质化。
二、着重实施的“五源”工程
(一)拓宽领域“掘源”,充实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一是立足群体“选苗”,重点培养。尹集乡注重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村组干部五个群体中发展党员,采取建立专门档案、派专人跟踪培养等措施,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党的活动。肖冲村三组外出务工青年王强,在武汉理工大学食堂工作,前年过年回家时,党支部一班人主动上门与其交心谈心,通过有意识地培养,王强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不间断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07年7月,经过近两年的培养考察,王强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党员。他给自己定了目标:要时时刻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作用,为家乡人争光。
二是依托社团“推优”,侧重培养。尹集乡把培养农民党员与共青团、妇联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党建带妇建、党建带团建的方式,发挥合力。全乡通过社团“推优”,吸收入党积极分子10名,发展党员4名。
三是借助协会“输送”,加强培养。尹集乡将畜牧养殖协会、化肥经销协会等产业协会作为培养阵地。通过在主导产业中建立协会,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吸引挑选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协会“输送”入党积极分子30多名,发展党员13名。
四是借助换届“选拔”,跟踪培养。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选举成果,把素质较好,群众推荐、提名票数较高的人纳入党员后备队伍名单,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在200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束后,经乡党委和村党组织联系培养,全乡有5名非党员村委会干部和13名在换届中得票较高但落选的农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截止到今年,已有15名成为了正式党员。
(二)情感教育“激源”,最大限度地把农村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激发政治热情。利用春节和农闲时间,采取看电教片、开茶话会等形式,加强对党的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使其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肖冲村还专门召开了“我要奉献,我要闪光”的外出务工党员奉献家乡恳谈会,在广大农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是注重典型引导,增强入党动力。平时善于发掘各类党员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广大农民的学习热情,增强对党的认同感,激励其入党的愿望。尹集乡农村老党员居多,平均每村都有5-7人。这些老党员长期接受党的教育,思想坚定、作风扎实,尹集乡注重引导老党员们发挥模范作用,激励带动年青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在肖冲村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活动中,村支部一班人带领袁明友、肖公群等十几个老党员带头在先、吃苦在前,一连十多天都呆在工地上干活,没喊一声累,没叫一声苦,干劲感染了群众,村民们受到带动,积极参加劳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励了广大群众,使其受到感染和熏陶,也进一步促使了农民群众积极要求入党,为村里建设发光发热。
三是扩大舆论宣传,强化入党荣誉。除在平时结合村里活动开展日常教育外,在“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营造“入党光荣”、“当党员光荣”的良好氛围,号召广大农民向先进学习,向党靠齐,增强入党的荣誉感。
四是传递党的温暖,加深对党感情。通过开展“双联双促”,走访慰问困难户、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给予党员群众适当的资金帮扶、技术倾斜,切实为困难家庭排忧解难,使其随时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吸引农民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三)创新教育“培源”,扎实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
一是创新日常培训管理制度。制定了“一步打基础,二步抓培养,三步强锻炼,四步重发展”的方法,制定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教育、素质培养、实践锻炼、全面提高”的培训计划,建立了“月说明、季分析、半年小结、年终总结”的考核制度,贯穿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全过程,帮助分析和掌握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动态,发现不良倾向和思想苗头的及时提醒,防微杜渐。
二是创新双项培训培养方式。大力依托区、乡党校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采取电教培训、基地示范、现场观摩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技能培训与党的知识培训相结合的双项培训培养教育,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素质。近五年来,尹集乡有针对性地举办党的知识与农村实用技术、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技能培训双项结合培训班100余期,组织科技人员到村服务130余次,培训人员68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农村经济能人与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相结合的双项发展型人才。
三是创新培养锻炼落实力度。结合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普遍设立带头致富、信息传递、科技帮扶等10多种岗位,吸纳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交任务,压担子,进行培养锻炼,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党的宗旨、党员标准的认识。目前,已有30多名农村入党积极分子走上了各自岗位,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加强指导“固源”,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
一是以党支部班子建设为核心,选好配强支部一班人。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把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会管理、能经营、受拥护的人选为党支部书记,切实把有能力致富、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进班子,在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上提高班子的感召力。白云村徐中建,是村里的能人,前几年在外面搞运输,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为了协助搞好村里事务的管理,徐中建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希望通过党员身份更好的参与村里建设。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察,04年被批准为正式党员,05年换届,当选为白云村党支部书记。如今,徐中建积极地发挥着党员干部的作用,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为村民们办好事、解难事,带领着他的村民们共同致富。
二是以党员为骨干,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加大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广大党员努力做到各项工作抢在前、服务人民做在前、永葆党的先进性。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规范监督机制,推进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级村务、财务、政务公开,将党员干部一言一行置于村民监督之下,使村民享有充分的监督权,使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透明化、公开化,增强农民群众对党的工作及党员干部工作的信任感。
(五)完善机制“清源”,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一是完善领导责任制。重点明确乡党委、村党组织两级组织,乡党委书记、组织委员和村支书三个责任人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职责,明确乡党委班子其他成员和党员驻村干部的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是完善督查考核制度。不定期采用“听、查、测、谈”的方式,听取村里汇报,查看档案材料,对重点对象进行谈话,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测试等,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化和严肃性。
三是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进一步严格发展党员公示制、谈话制、责任追究制,以制度约束人,做到各项工作有制可循。进一步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保证新党员质量,确保“入口”畅通,使党的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五点启示
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尹集乡通过实施“五源工程”,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由动员型发展向自主型加入转换,由简单型发展向发展的稳定化、结构合理化和高素质化等多样性、多层次化转换,推动了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的稳步前进,给我们各级党组织以启示。
1、要注重培养的一般范围与特殊范围相结合,最大范围的“掘源”。发展党员工作需要一支充足的后备队伍,要从抓入党积极分子这一“源头”入手,将各类优秀分子纳入到党组织的视野,使他们逐步了解党。通过积极发挥村妇代会、团支部、协会等各类团体、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网络扩充各类优秀人才。逐步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分布构成,在保持面上发展党员数量稳定的基础上,有效合理地调整发展党员的结构分布。
2、要注意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与激发农民内在动力相结合,吸引农民群众加入党组织。借助媒体、党校等阵地“激源”,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农村青年对党的认识,引导有志之士和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使农民群众相信党、跟党走。通过党员帮带、组织联带,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党对农民群众的爱护关心,激发他们对党的热情,提高其入党积极性。注重切实把群众的事情办好,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提高党的威信,增强党的吸引力。
3、注重基础性工作与创新性工作相结合,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党员“培源”工作。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逐步实践探索出培训农村党员的方式方法,扎实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工作,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整体水平,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稳步进行。注重技能培训与党的知识培训相结合的双项培训培养方式,提高入党积极分子与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整体水平。
4、注重党组织自身建设与党员先锋模范发挥作用相结合,稳步做好“固源”工作。通过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切实把有能力致富,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的能人选进班子,在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上提高班子的号召力。通过规范党员的自身行为,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为广大农民树立表杆。通过建立完善制度,用制度约束党员、激励党员,保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5、注重制度的完善与落实相结合,以“清源”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发展党员的规章制度,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定期督查考核制度,加大对其培养锻炼力度,在实践中交任务,压担子,促其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尽早成熟,逐步使发展党员工作更具有操作性,更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