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供销社在开展“治庸问责”活动中,结合实际,以“六抓”为载体,全力推进服务效能大提升。
一、抓网络,提升网络建设的效能和水平。全市供销社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不断巩固完善四大网络(即: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截止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建设各类经营服务网点2100多个,初步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在日用品经营体系建设上,着重加强了乡镇超市、配送中心和农村零售网络终端建设,形成了县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综合服务社的连锁经营体系。特别是依托总社新合作商贸连锁集团联合成立的襄阳新合作超市有限公司,2011年在襄阳大力发展乡镇超市,现已在襄阳所属县(市)区建成超市33个,经营面积6万余M2;加上各县(市)区供销社自建自办超市,全市已共建乡镇超市60个,总面积近10万M2。配送中心发展迅速,2011年全市供销社计划兴建配送中心6个,实际建设完成8个,目前全市共建成配送中心、配送站34个。
二、抓龙头企业,提升推动发展的效能和水平。按照“县以下供销社恢复网络树形象,县(市)以上供销社培植发展龙头壮实力”的指导思想,在前几年发展“两社一会”、“两连一代”的基础上,市供销社通过不断整合优质资产,探索和偿试现代营销模式,积极构建现代农村流通网络,使“新网工程”建设扎实有效,为农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通过四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是科技服务示范带动型;二是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产加销一体化;三是以营销为核心的产销售结合型;四是农资服务型。四大经营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一是以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为龙头,建立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网络;二是以农资公司为龙头,建立生产资料经营网络;三是以超市为龙头,建立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四是以中药材公司为龙头,建立药品销售网络。目前,全市以控股、参股、合作等形式,共恢复建设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四大体系龙头企业53个,配送中心36个,县级及乡镇超市47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550个。2011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商品购销总额实现102.6亿元,同比上升47.6%;实现利润2154万元,比同期增长62.81%;所有者权益达到37792万元,增加14551万元,增长62.61%。
三、抓重点项目,提升跑项争资的效能和水平。全市供销社实施项目兴社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0个。北京新合作襄阳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中再生襄阳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项目、中储棉襄阳棉库建设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襄阳,为襄阳供销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开展银企合作等措施,为全市供销社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社解决经营资金问题搭建了平台,创造了环境。
四、抓基层网点,提升综合服务的效能和水平。结合各地实际,加快中心基层社的规划、新建和改造步伐,增强供销社综合服务功能。全市各级供销社在加大宣传、强化服务、规范管理的同时,重点强化提档升级,引导专业合作社创建品牌,树立品牌。全市已形成保康荆山锦有机茶、八斗农产品,宜城楚台板鸭,谷城何湾龙虾,老河口春雨果品等一批特色品牌。截止目前,全市已成立各类行业协会11个,网络会员450个;发展专业合作社167个,吸纳社员12800人,吸收社员股金6430万元,发展种植、养殖基地面积30余万亩。2011年全市供销社计划创建专业合作社或协会15个,实际建设27个。
五、抓前沿阵地,提升便民实用的效能和水平。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被市政府列为全市2011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组织部与市供销社专门联合下发文件,全市各级供销社积极行动,扎实推进,2011年全市供销社计划创建综合服务社600个,到年底已建成627个,占年计划的105%;经过努力,全市新建和改造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已达1285家,覆盖了全市54%的行政村。
六、抓人才队伍,提升高效办事的效能和水平。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一方面,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先后组织班子成员到保康、谷城等县社学习考察,进一步拓宽视野、理清思路。进一步完善了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健全了班子成员的分工合作和工作落实机制,建立了领导挂点联系县级社及直属企事业工作制度。加大了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力度,认真做好“三万”工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另一方面,加强了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制定了市供销社机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办文、办会、办事程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赴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作风效能综合评议评价”活动、“治庸问责”活动、“我为跨越发展献一策”活动和集中学习、交流讨论等活动,搅动了干部思想,有效提升了干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