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开展村民自治是贯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民主”,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个自我”的制度保障,是增强“两委”合力,促进农村发展的迫切要求,服务好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它们严重地影响着基层民主和乡村自治的发展及其深化。

  一、存在问题

  1、基层党建引力“相对不足”。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能重叠交叉,村委会开展的工作、活动明显多于村党组织,村级党组织的吸引力不足,群众入党的积极性不高,村级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文化、能力素质偏低。

  2、村级治理主体“能力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村民外出务工较多,造成村级治理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部分村民虽然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但由于思想意识、服务意识、知识水平等因素跟不上发展需要,存在只愿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的现象,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3、行政治理思维“根深蒂固”。在现行的组织架构和功能中,村委会承担了大部分的行政管理职能,至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在农村中根深蒂固,在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作用发挥弱化,同时行政成本压力也逐年增加。

  4、群团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共青团、妇联、民兵等村级组织参与村级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队伍建设滞后,组织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往往挂了牌子,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开展相应的组织活动。

  二、原因分析

  1、村级党组织在活动载体建设上缺乏创新。由于村委会掌握了经济资源、与群众利益接触面广等,群众在认可度上更倾向于村委会,有问题更偏向于找村委会解决。而村党支部更多时候面向的是党员,开展“三会一课”等活动相对单一,群众很少接触,党员与群众之间的沟通面较窄,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行政村治理模式在组织架构上行政化浓厚。由于村委会未能从行政角色中真正剖离出来,村干部疲于应付计生、卫生、维稳等行政事务,无法放开手脚开展村民自治工作。

  3、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在渠道建设上过于狭窄。受地理自然环境影响,农村发展经济渠道受限,村民的收入较低,村干部脱产上班势必影响家庭生活,因此政府要适当给予行政村干部工作补贴才能调动村干部完成行政事务工作,因而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4、提升农村干部素质在选拔培养上源头受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中文化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中青年大部分流向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部分选拔上来的村干部由于小农意识强烈,加上自身素质不全面,在与村民沟通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粗暴行为,造成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因此村民有困难解决不了时更偏重直接向镇或县政府诉求。

  三、对策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带动村“两委”及群团组织共同参与农村治理,实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政治机制目标,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1、强化人员管理,提高综合素质、优化能力。实施“培养工程”,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开展“四培养”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书记或主任),把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私营企业主、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进一步壮大党组织和村干部队伍力量。结合农家书屋、农村远程教育等平台采取培养、培训、帮带、扶持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综合素质。实施“载体工程”,发挥党员作用。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先锋岗、党员义务奉献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分类管理等做法,深化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管理农村经济社会的能力。实施“激励工程”,激发干部活力。在物质待遇上,积极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购买社保、工资晋升和离职补偿等制度,激发党员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精神待遇上,每年定期宣传表彰一批农村优秀党员干部,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激励村干部更好地干事创业。在政治待遇上,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在提名推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上给予优先考虑,在考录公务员中给予加分等。

  2、强化服务体系,创新活动载体、激发活力。建立网格化服务新模式。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覆盖村、基层党员参与的服务网络。探索在乡镇下辖大社区,设立社区党务政务公共服务站,在村级设置事务代办中心,努力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实现密集服务。在村级服务网格内建立服务小组,采取夜晚或农闲在家办公或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上门代办的方式,为农村党员群众提供各类代办服务。建立多样化服务新机制。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以农村党支部为单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引导和组织有能力、有特长的党员参与治安巡逻、民事调解、扶危济困、民间文艺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实用化服务新平台。以党建阵地为平台,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其主动介入村民生活,为科学发展服务。鼓励发展各种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努力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专业化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参与、行业组织服务的新格局。

  3、强化运行机制,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权力。建立健全选举机制,把人选好。在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村党支部“公推直选”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抓好民主选举环节,把握好选人标准,扩大候选人提名中的民主,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同时加强引导,不断提高村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事干好。进一步规范村民自治的方式、程序,建立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支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党群联席会议制度,村民质询会议制度和罢免村干部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又保证村委会的自治工作开展,确保两者统一协调,有效运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把家看好。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审议、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大会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村级经济社会事务民主决策;监督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即“三资”管理;监督落实村务公开制度;监督村“两委”成员正确行使职责;收集村民意见,向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反映。

  4、强化考核评价,落实工作责任、提升动力。开展工作积分考核,考出实干新风尚。探索在农村开展党员联络员工作积分考核,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积分评价机制,推行“一季度一考评一公布”,实施末位淘汰及优秀奖励法,有效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推动党员干部尽心尽职、干事创业。开展信用测评考核,考出干部正能量。继续在农村党员中推广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测评结果与干部选任、创业信贷、移民搬迁等相挂钩,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信用意识、责任意识。开展民主评议考核,考出党员精气神。建立党员退出机制,畅通党员队伍出口,通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考核,及时处置信仰丧失,革命意志衰退,不参加组织活动,不交纳党费等不合格党员,让不合格党员退出党内,进一步净化党员队伍,提高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中共保康县委组织部  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