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区改革传统农村党员的教育模式,在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教育的同时做到了“准、实、活、新”,增强了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受到农村党员的普遍欢迎。

 

一是瞄准农民需求准备教育内容。着力在宣讲党在农村工作的政策上下功夫,区委组织部协调区农业局、畜牧局等单位深入全县13个镇,宣讲税费改革、粮食直补、村务公开等内容,把党中央的政策精神讲清、讲透。针对农村部分党员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组织部要求各镇党委采取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党员座谈、讨论等形式,化解矛盾纠纷,密切党群关系。

 

二是抓住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丰富教育形式。树立了张家集养殖大户梁随政等10余个农村党员发展的带头人典型,到各镇进行巡回报告,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用农村党员的身边人和身边事进行教育,让农村党员看得见,学得着,不仅受到教育,还学会了农业实用技术。为解决农村党员活动场所少,文化设施落后问题,开展了区镇党员结对互学活动,组织区文化局、供电公司、教体局、建设局等30多个机关党组织分别联系一个村,机关党员分别联系农村一名党员。在活动中,机关党组织为农村党组织送去了书籍和乒乓球桌等设施,送去了电影、医药等农村党员群众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使农村党员在娱乐活动中受到教育。

 

三是采取灵活的组织手段,引导农村党员学习。针对近年来农村老党员参与教育较为困难的实情,依靠有线电视村村通的条件,启动有线电视网络教育,实行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提高了参训率,扩大了教育面。双沟镇在召集村党小组上大课的同时,将教育过程进行录播,每日播出3次,一些年老体弱的党员在家就能组织收看,使党员的参训率高于往年3倍。黄集、石桥等镇针对农村流动务工党员特点,开通了网上党校,及时登载党员教育工作的意见、宣讲材料,传递党员教育简报。并在务工地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临时党支部,由临时党支部书记组织务工党员上网学习,深受外出务工党员欢迎。

 

四是创新教育载体。各镇都结合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载体。朱集镇党委在外出党员中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引进或创办一个项目,引进一项技术,传递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带出带好一批就业人员,奉献一份爱心。增强了外出流动党员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感。东津镇针对部分外出务工党员回归的实际,开展“务工党员讲一课”活动,利用他们在外时间长、见识广、信息灵的优势,鼓励他们为家乡党员宣讲打工经验,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