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襄城区按照“分类管理,分层帮扶,因人制宜”的原则,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激发内在动力与实施外部帮扶相结合,坚持充分依靠党内力量与有效引导社会资源相结合,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坚持经常性帮扶与集中式帮扶相结合,从四个方面建立稳定、长效的困难党员解困机制。
   
  1、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台账。区、乡、村三级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分类建档立册,准确掌握537名困难党员的动态变化。二是完善政策配套。将困难党员资格审定、补助措施、资金管理、技能培训、跟踪服务、帮扶保障、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纳入日常目标管理范围,进行制度化规范和运作。三是分类分层帮扶。对困难党员状况进行梳理、分析、排序,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科学合理地确定帮扶慰问标准、帮扶措施和帮扶进度,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分步实施。
   
  2、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一是建立思想教育机制。坚持定期走访慰问制度,经常关心困难党员的生产生活。对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给予鼓励和扶持;对懒惰、“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给予批评感化,促其转化;对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的,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对其进行强制教育;对赌博摸牌、不务正业的,经反复教育帮助后,确定其仍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依照党章规定严肃处理。二是建立能力提升机制。充分整合劳动、党校、技校等优势资源,建立了3个“党员再就业培训基地”,为困难党员免费培训服务。三是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定期对困难党员加强自身建设的情况进行评议,提出科学合理的评议意见,督促他们进步。对30多名进步较快、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双带”能力明显提高的困难党员进行了宣传表彰,树立了一批困难党员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3、建立健全生活救助机制。一是大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岗职工再就业免费培训、基础教育免费入学、社会救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救助措施,对困难党员做到应保尽保,应免则免。二是建立党内帮扶基金制度。采取“党费补助一点、财政安排一点、党员捐助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建立了“党内互助基金”,对困难党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救助。三是积极拓宽帮扶渠道。建立“慈善超市”、“爱心超市”、“惠民医院”,通过发动社会捐助、单位资助、邻里互助等途径,先后解决了100多名困难党员的实际困难。
  
  4、建立健全脱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的服务职能,与劳动部门和社会中介联合,结合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建立困难党员服务中心,为困难党员及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技能培训、致富发展、劳务输出、帮困和救助等服务,帮助困难党员寻找发展门路,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有组织的集中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奉献日”、“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党员心连心”、“志愿服务队”等以人文关怀、保障权利、履行义务和提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增强帮扶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