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是全国文化、科普、基础教育先进市和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劳务输出“品牌”县市。市委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秉承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依托产业、技术和人力等优势优化设置党组织,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一是依托产业优势优化设置“龙头带动型”党组织。西瓜、蔬菜、生猪、油料、香菇是宜城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党员发展致富的优势产业。针对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性、产业性特点,按照构建信息畅通、利益均衡、协调及时的产业链条要求,全市坚持以产业为纽带,在按地域、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党组织领办、创办、协办产业协会、产业基地、产业龙头企业,建立“支部+协会”、“支部+基地”、“支部+公司”等新型党组织设置模式。行政村支部与产业支部同时并存,互不隶属,工作上相互协调,各有侧重,产业支部党员党组织关系可以保留在原行政村,党组织生活可在产业支部进行。党支部通过组织作用把“双带”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愿意为党员群众服务的党员干部推向公司、协会、基地的关键岗位,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为公司、协会和基地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服务;公司、协会和基地通过党员电教学习、实用技术培训、市场信息交流等活动,提高党员群众的生产技能和致富能力,把产业协会、基地、龙头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提供服务、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全市依托大虾、生猪、西瓜养种殖协会和农桥蔬菜公司、王集药材基地等,建立产业协会型、产业基地型、龙头企业型党组织34个,网络党员767名,带动农民68300多人,还新增了襄大农牧、天鑫油脂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实现了产业延伸到哪里,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需要党组织,党组织就服务到哪里。

二是依托技术优势优化设置“连锁服务型”党组织。市委着眼于统筹城乡这个大局,从发挥技术服务优势出发,积极探索“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模式。一方面,运用行政主导的办法,在涉农单位跨部门建立科技服务党支部。按照“党组织领导、专业人员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服务要求,全市共组建科技、水产、畜牧、卫生、文化、法律等市直单位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队党支部14个、镇(办事处)农村科技服务党支部10个、涉农企业联合服务党组织8个,参与党员490余名。市农业科技服务110党支部成立五年来,除坚持全天候“坐诊”外,还通过热线电话上门和实地“问诊”1450多次。另一方面,运用市场主导的办法,在农技农资农贸企业建立连锁服务党组织。针对连锁经营企业业务在城乡、信息技术共享和组织活动在行业内开展较多的实际,依托“全国万村千乡工程示范企业”�D�D城梅缘农资有限公司、全市最大的行业协会�D�D宜城粮油行业协会和农业合资企业楚台食品公司等,成立党总支(支部),对企业下属的76个农村经营、服务或生产网点的91名党员组织关系进行接转,分东片、西片和城区片成立党支部和党小组,企业生产营销实行信息共享和连锁经营,为农技术服务实行互动和整体联动,为党员服务为民搭建一条“绿色通道”,追求企业和党员发展的“双赢”。

三是依托人力优势优化设置“驻外辐射型”党组织全市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有1500名,而且大多年富力强,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经济头脑和致富带富能力,是农村党员队伍中的骨干。为教育管理和服务好流动党员,引导他们发挥好优势,市委把做好流动党员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结合起来,明确提出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和招商引资工作站,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人员由市委组织部从各单位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中选配,工作经费主要由招商引资工作站派出单位解决,市财政和党费予以补贴。驻外党组织的主要职责除了收集招商引资信息、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吸引当地客商外,还要全面负责本地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发挥流动党员点多面广的优势,通过召开培训会、老乡会、联谊会、座谈会、生活会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监管,提高党员的就业能力和组织化程度,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收集党员获得的招商引资信息,并适时引导党员能人“回归”。市财政、劳动、交通等10个单位在北京、上海、广州、温州、深圳等10个宜城籍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了流动党支部12个,覆盖全市970多名流动党员。

依托产业、技术和人力优势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系列“瓶颈”问题,特别是发展不够这个最大问题,较好地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为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也使广大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明显增强,在发家致富、为民服务、共建和谐中展示出先进性,树立了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