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来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发展经济、强村富民中的核心作用,是摆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襄樊市襄阳区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强力推进,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促进了全区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一、围绕发展配班子,打造强村富民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群众是主体,支部是核心。村级组织能否引领农民发家致富,关系到党在农村的阶级基础,关系到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因此,我们始终将选准配强发展型的村级“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党管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采取三种方式选配:一是内部选。结合村级两委班子换届,我们将“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纳入两委班子人选的主要条件,坚持选拔一批“双强”型、发展型的干部。从今年全区村级换届的情况看,80%的村选出的主职干部都是本村致富能人,都是发展型的干部。二是上边派。对少数领导班子薄弱、战斗力不强的村,坚持从区直、镇直单位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几年来,先后有150多名区、镇两级干部兼任村主职干部,带出了一批先进村、示范村。三是外边引。对本地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成功人士,积极引导他们回村任职,利用他们先进的理念、掌握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2004年朱集镇四新村在外经商党员刘书中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后,利用头脑活、观念新、结交广的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推行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短短两年时间内吸引投资近千万,新建企业5家,建立了全区第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养殖示范园区,直接带动本村村民年均增收200多元,把一个落后村变成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立足资源上项目,增强村级组织实力

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的普遍薄弱让村级组织缺少为群众服务的手段,降低了村级组织的威信,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我们立足农村水、沙、石、闲置土地、闲置场房等资源,从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入手,通过借助外力,发展村级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夯实村级组织基础。一是利用亲情引项目。我们从解放思想着手,针对农村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多的实际,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大打亲情招商牌。区委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的意见》,把招商引资作为“五星级”村支部书记评选条件,鼓励各村利用亲情把本村在外务工、经商小有成就的成功人士请回来,发展“回归经济”。今年,共吸引各类回乡创业人员300多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00多个,累计吸纳资金2500多万元。二是围绕项目搞服务。对引进的项目,村级组织竭尽所能提供便利条件,优质服务,营造和谐安定的投资环境。对引进的项目优先提供场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便利,节约了开支,而且盘活了集体闲置资产,增加了集体收入。黄龙镇战胜村把废弃的场房租赁给武汉市一老板发展莲山黑兔养殖,村集体每年可得租金2万元。同时根据企业需要提供一定的有偿服务,收取合理费用,增加集体收入。如伙牌镇伙牌村相继落户了九天、丰年、襄阳鲁花等多家企业,物流量很大。村委会与这些企业协商,相继成立了三支装卸队,村拿一名干部负责,为三家企业提供服务,仅此一项可为村每年增收1.5万元。三是围绕项目办企业。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依托引进的企业、盘活的资产、吸纳的资金,集体兴办加工厂、砖厂、预制厂等村办企业,采取租赁的方式租给他人,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如:朱集镇四新村兴办的砖厂每年可以收取租金10万元,张湾镇云湾村预制场年可收租金8万元。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大部分村都能够聚集一定的资金,多的每年可达几百万,少的也有几千元,有效缓解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

三、面向市场抓产业,发挥现代农业效应

市场化、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以村级组织为依托,按照“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活一方经济”的思路,立足市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支部+协会+基地”的路子,充分发挥农村产业集群的效应。先后建立各种产业协会近百个,建立产业基地600多个,初步达到了每个村都有一个产业基地,每个镇都有一个产业协会。通过基地和产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全区形成了十三个农业产业带,发挥了巨大作用。张湾镇刘集村7名村干部利用本村出产花生的优势,成立了刘集花生协会,几年时间拥有会员800多人,拥有现代化花生加工机械120台,带动全村家家户户参与花生生意,年交易花生6―10万吨,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第三大花生交易市场,购销点遍及全国18个省市,金龙鱼集团、福建福清油厂、山东鲁花油厂等全国知名油厂,都把该市场列为原料供应的主要基地。东津镇沈营村有养鸭的传统,由于各自为阵,分散养殖,信息闭塞等原因,养鸭效益一直不高。2005年,村支部书记肖清勇,采取“支部+协会”的模式,牵头组织全村养鸭户成立了襄阳区沈营养鸭协会,带动了养鸭产业的兴起。几年时间吸引了周边黄龙、张家集、古驿、黄集等镇以及宜城、枣阳等地的大量养鸭户加入,发展会员122名,其中本村会员76户,全村年养鸭总量在15万只以上,日产鲜蛋1.2万斤,全村养鸭户年增纯收入300多万元,成为全区五个省级养殖小区之一。每一个产业的兴起,都凝聚了村级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凝聚了人心,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通过兴办“农”字号龙头企业,把本地农副土特产提档升级,走产业化的道路。龙王镇通过引进总投资达500万元、日加工能力120吨的精米加工企业,年加工优质米3万吨,产值过5000万元,不仅大大提高了水稻增加值,而且农民也可人均年增收300元。

(作者系中共襄樊市襄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