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党建为民”理念,不断建立完善四项制度,着力构建“民生党建”,提高了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满意度。

一是建立“大走访”和“大接访”制度。在580名市、镇(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中建立“大走访”、“大接访”制度,每月确定一个集中“走访日”,开展一次公开“大接访”活动,形成一批《下访报告》。今年以来,全市先后围绕农民工培训、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多个专题进行走访调研,全面掌握情况,向基层党员群众问计。全市参加“大接访”、“大走访”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有1550多人次,先后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企业发展环境、农村财务、社区物业、城建规划、治安防范等方面问题210多件,并促成市委和基层党组织普遍建立了“党务公开”、“双联双促”、“民生维权直通车”等一系列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民生名片”和“民情日记”制度。在2800多名市、镇(办事处)机关干部中全面推行了“民生名片”和“民情日记”制度,将机关干部的职务、职责和联系电话印成名片向外公布,市直机关干部(代表)每月到所联系村(社区)入户2次以上、镇(办事处)机关干部每周入户2次以上,及时将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及意见建议记录下来,每月(每周)末汇总。各单位开通“民生热线”,建立“民生档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详细记载,明确责任人和办结时限,按时回执答复。今年通过“民生名片”、“民情日记”已为党员群众解决就业培训、生活保障、党组织关系接转等难题650多件。

三是建立“党内互助”和“连锁服务”制度。建立了《宜城市党员互助发展基金》,利用基金先后为37个困难基层党组织改建了办公场所、为120多名党员解决了产业发展、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切身困难。成立了两家党员“爱心超市”和“爱心医院”,先后发放《优惠购物卡》、《优惠就医卡》5580多张,为4250多名困难党员实现购物、就医补贴45万元。全市建立市、镇(办事处)、村(社区)、组四级党组织便民服务网络,设立便民服务站370个、“代理人”1260名,为群众提供了办证代理、信息咨询等多种服务。全市成立9支市级农村科普服务队,设立38个便民服务大厅和82条“服务热线”,分片设立了48个农资服务连锁店。今年以来,帮助群众发展订单农业40万亩,协调支农资金170多万元,组织开展送法律、科技、文化等下乡活动220多场。

四是建立“专题述职”和“民意评价”制度。将民生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述职内容和综合考核评价范畴,每次党建工作述职后要进行党员群众代表现场测评,结果计入工作实绩考评分值,并逐年更新民生考核指标,增加考核权重。坚持年底考核与日常考查相结合、考核组现场考核与向党员群众民意调查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民生工作情况考核的可信度。并坚持将考核结果与表彰奖惩、干部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对考核落后的镇(办事处)、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通报批评、亮“黄牌”。今年第一季度,已有7个单位在民生工作考核中受到通报批评,被要求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