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不牢,地动山摇。襄阳区辖460个村,近70万农业人口,具有典型的中部地区特色,通过对一些不稳定事件“多发村”进行深入大量地调研后,我们发现一些“后进”村组织自身软弱涣散是造成基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这些村级组织往往对群众没有正确的领导和引导,村民积怨较大,一有突发事件作“导火索”就容易产生群访事件,具有三个普遍的特点:

 

一是“无人办事”。缺一个好的“领头雁”,班子软弱涣散,后备力量不足。支部书记素质偏低,思路不清,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能聚民心,形不成合力,工作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后继乏人;干部观念滞后,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干部工作方法简单,无思路,无创新。二是“无力办事”。部分后进村无活动阵地,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集体活动难开展,思想难沟通,党支部与党员思想之间出现了断层,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难以落实;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工资待遇偏低,敬业意识淡薄,开创精神不强,消极应对;村民自治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不完善,干群关系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多。三是“无钱办事”。村级集体经济是空壳,为群众办实事难,群众信任度低。

 

针对这些特点,建议县(市)区一级组织部门对辖区内的村级组织搞好排查,在发现此类后进村组织后,应及时采取四种手段加以整治:

 

一、强班子,打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对后进村,首要任务是要物色一名好的带头人。具体做法一是借助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新人。由党员大会选出的支部书记,大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比较容易形成凝聚力。二是多渠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养任用并举,重点从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科技示范户、致富标兵、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不是党员的先培养入党,时机成熟的推荐到支部书记岗位。三是下派机关干部和镇直单位干部兼职。对于派性复杂、矛盾突出、群众反响强烈的后进村,建议主管乡镇党委选择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有权威、有魄力的机关干部和镇直单位干部下去兼任。在搞好工作的同时担负培养接班人的工作。

 

二、带队伍,建设一支有活力的生力军。一是抓好后进村党员队伍建设。要求后进村党支部积极开展以“政治素质好、带头致富好、文明守法好、维护自治好、群众反映好”为内容的“五个好”党员教育活动,在党员中营造争优创先的氛围,实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通过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党员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党员保持先进性。二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解决后进村后继乏人的问题。每个村必须配备2-3名30岁左右的后备干部,并制定详细的培养措施,指定专人培养,定期交任务、压担子,促其尽快成熟,做到备而能用,用之能胜。

 

三、夯基础,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多办事、办好事,针对后进村都存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要帮助后进村找准发展经济的路子,因村制宜,做到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聚民心,及时化解各类矛盾问题。 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取信于民,是抓好后进村党支部整顿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要针对不同的村情,不同的问题,把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作为突破口,坚决依照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集中时间,找准问题,搞清原因。坚持一村一策、一事一策的思路,针对不同的后进村党支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类指导,落实整顿措施,消除一切不稳定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