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6月8日入梅以来,湖北经历了多期次集中强降雨,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叠加程度高,致灾性强。针对汛期严峻形势,湖北省科技厅积极发挥等实验室、野外观测站等科研平台的灾害监测、预警、支撑作用,持续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平台建设,最大程度减少了财产损失和次生灾害,有力提升了湖北科研平台支撑服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

6月26日以来,因雨水频发,湖北省秭归县谭家湾滑坡出现明显变形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迅速对三峡库区秭归县近40处滑坡特别是稳定性差的滑坡进行了为期4天的巡查、调查,对滑坡的变形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提出了科学、专业的建议,为当地政府有效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人员还对兴山县钥匙湾滑坡应急监测和治理工程设计、当阳猫子山滑坡应急抢险等,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

为加强对恩施州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排险,防灾减灾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琨副教授带领部分研究人员,深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地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排险,提供防汛救灾技术支持。

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重点针对我省环境和灾害问题开展观测和研究。在今年汛期其间,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强汛期武汉及周边地区隐伏岩溶与长江大堤重叠地段的巡查,保障堤防安全的建议作为社情快报上报省政府。该实验室汛情遥感监测信息为鄱阳湖防汛救灾提供基础数据,相关成果被江西省防指办公室参考应用。

面对此次“极端降水”致灾情况,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军院士提出了城市水系统5.0版本,指出要统筹城市降雨-径流-排涝-水网全过程的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大(城市与外江)-中(排涝管网与水网)-小(小区海绵措施)多尺度耦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破解武汉暴雨致涝的有效手段。

梅汛期间,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动参与汛期气象服务,不断提高区域数值模式系统对重大天气过程和转折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准确预报了6月9日的武汉局地强降水以及27-29日等区域强降水等梅雨期多次强降水过程。此外,该实验室结合梅雨锋暴雨过程,组织国内外十余家单位共同首次开展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地-空-星基联合科学观测试验,协同捕捉梅雨期强降水过程观测数据,开展了梅雨锋上下游的整体观测研究,充分发挥了长江中游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辐射作用和支撑作用。(基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