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又一次向世界展现大国担当与大国实力的盛事,增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与荣誉感,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这一全球体育和文明盛宴中。

在襄阳,有些人离北京冬奥会特别近,他们有的将自己的产品送到北京,让冬奥会的设施更加智能便捷;有的直接投身其中,或用镜头向世界传递“中国美”,或用科技助力奥运健儿争金夺银,或身体力行地提供服务。今日,带您看一看北京冬奥会中的“襄阳元素”。

“襄阳造”助力冬奥会

追日电气:“桩”点绿色冬奥

冬奥会举办期间,有些场地气温常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低温环境对新能源汽车的启动、续航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追日电气提供的200kW和300kW双枪直流快速充电桩为北京驰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200台纯电动客车提供快速充电服务,助力北京冬奥会绿色通勤。

产品用途广泛且兼具高效性、可靠性,能满足电动乘用车、中巴、大巴等多种车型,可同时为两辆车充电,也可双枪充一车实现大功率快充,与普通直流充电桩相比,充电效率大幅提升,可更加高效地满足奥运村和赛事场馆之间通勤车辆的充电需求。同时,在雨雪、高寒等恶劣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可从容应对冬奥会举办期间的严寒天气。

“磨刀神器”:添彩短道速滑

短道速滑运动一直是中国在冬奥会上的热门夺金项目,然而我国的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承接了国家体育总局“冰雪器材成套装备研究项目”,成功研制出冰刀“磨刀神器”。

冰刀“磨刀神器”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动作、着力点等运动特征,自动检测、精准匹配冰刀加工曲线,并对加工过程进行智能化管控,实现了从毫米级到微米级的跨越,可有效提高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运动稳定性。

“电控”座椅:更加智能便捷

一辆量身定制的冬奥列车飞驰在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上,连通北京、延庆、崇礼三大赛场,提供赛事运输服务。这辆列车上的客室座椅集控旋转系统和座椅电动控制系统由襄阳企业湖北韵生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

此前,列车停靠期间,工作人员会通过人工操作对座椅进行换向,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耗时长。有了客室座椅集控旋转系统,30秒内就可全自动完成全部换向。座椅电动控制系统则能实现座椅靠背多角度自由调节,靠背、脚蹬、脚踏可一键复位,给旅客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乘坐体验。    

襄阳籍小伙冯俊鹏:用科技助力奥运健儿争金夺银

2月12日下午,中国冬奥代表团旗手、平昌冬奥会季军高亭宇如一道红黑色闪电冲过终点,痛快淋漓赢得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飞人大战”,斩获中国男子速度滑冰冬奥会首金。

金牌的背后,除了运动员、教练的努力外,还有科研工作人员等人的助力。在中国速度滑冰队代表团里,就有一名来自襄阳的科研人员,他叫冯俊鹏,今年28岁,2012年从襄阳四中毕业后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就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生化方向2019级博士研究生。

冯俊鹏告诉记者,他很喜欢体育,曾经练过田径、跆拳道等项目。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后,丰富的课程引领他进入运动人体科学的殿堂。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动生化方向成为理论知识与竞技体育实际结合的桥梁,让初学的他充满探索求知的欲望。

2014年,冯俊鹏将高强度间歇训练这一运动生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军事体育训练相结合,成功申请了大学生创新项目《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力量训练对特战学院五公里武装越野成绩和身体机能的影响》。本科期间,他主动参与了“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北京体育大学校级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积累了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等多类型的实验技能。

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冯俊鹏被调入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担任科研人员。“国家队作为我国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代表,对科研工作的要求更丰富、更细致、更严谨。”在近2年的随队工作中,冯俊鹏与多名运动员、教练员配合,这期间,他曾随队赴荷兰、加拿大、德国等地训练,与各国科研人员深入交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国际一线竞技体育训练监控的思路和方法。

2020年11月,冯俊鹏再次被调入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服务北京冬奥会。“我主要负责速度滑冰男子中距离组的科研保障工作,开展身体机能监控、训练监控、技术分析、信息搜集等工作。”冯俊鹏说,他利用学校二七厂国家冰雪科训基地的体育风洞、大跑台等新设备开展科技服务,“特别是我们速度滑冰项目有一个三人配合的团体追逐项目,三个人要像一个人一样滑行。在风洞里,我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测试,根据他们身体情况,按照三个人不同人领滑的区间位置,包括三个人身材的搭配进行了各种模拟测试,指导他们训练。”

令人欣喜的是,在2021/2022赛季国际滑联世界杯暨北京冬奥会资格赛中,冯俊鹏所服务的男子中距离组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的历史最佳战绩,在男子1000米、男子短距离团体追逐等项目上实现了中国队世界杯金牌零的突破。

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是一项综合性体能类竞速运动,对运动员体能要求较高,冯俊鹏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运动员以最佳身体机能全力备战。冯俊鹏介绍:“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得出各种数据,全面了解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并给出客观评价。同时,通过长时间跟踪检测,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做一个系统检测,让他们在最好的身体机能状态下参加最重要的比赛。”

冯俊鹏说,一切关于青春的记忆都刻上了襄阳四中的烙印,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经历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冯俊鹏表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牢记“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誓言,将多年来学习的知识落实到奥运科技服务中,努力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我。

采访结束时,冯俊鹏表示,非常感谢家乡、亲人多年的培养和支持,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体育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不管以后在哪里工作,非常渴望能够有机会参与家乡的体育工作,也期待襄阳在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全民健身各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我是冬奥会志愿者,我来自襄阳”

北京冬奥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积极提供服务。其中,就有来自襄阳的志愿者。2月17日,记者连线采访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毕业于襄阳五中的北京大学哲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屈文鑫,听她讲述参与志愿服务的感受。

“在冬奥会做志愿者是这个冬天最浪漫的事,我就像一片雪花,融入冬奥会这个‘冰雪’大家庭。”屈文鑫说,作为一名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志愿者,1月23日进入冬奥会闭环后,她一直在参与对接外宾、管理奥林匹克大家庭内部运行等工作。

1月30日中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前往国家会议中心OFA(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办公室参观交流。屈文鑫带领巴赫参观了志愿者们书写的春联,介绍了春联的美好寓意。巴赫还跟她学习了“一起向未来”的中文发音。“非常荣幸能够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交流,当他用中文说出祝大家新春快乐、虎年大吉时,我深受触动。我将自己写的‘一起向未来’对联呈给他,他很开心,并邀请我站在他的身边合影。”屈文鑫说。

“我们是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大家在一起就是团圆。”尽管在农历除夕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没能和亲人团聚,但能和志愿者们在一起,屈文鑫仍觉得很幸福。她说,枣糕、糖瓜、炸馍馍、饺子,还有家里的亲人,都在自己的脑海里。

其实,在成为冬奥会志愿者之前,屈文鑫就在家乡加入了社区防疫志愿者团队。去年7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她也是广大志愿者中的一员。

“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的是汗水,体验的是感动。”屈文鑫对记者说,“我见证了中国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浪漫相约,以后会以蓬勃的朝气和饱满的精神,践行志愿服务初心,向全世界展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