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分类指导,固本强基。区委确立了“先进层次抓巩固、中间层次抓提升、后进层次抓转化”的工作思路,围绕“三级联创”活动和“双基工程”建设,突出工作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对于先进层次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和社区党组织,着重在抓好发展大计、实现群众富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巩固班子团结、实行科学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先进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排头兵作用。对于中间层次支部,着重在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理顺关系情绪的基础上,逐村(社区)逐单位(企业、机关及学校等事业单位)制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发展服务能力,加紧加快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对于后进层次支部,着重在配齐配强班子、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逐一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平息群众纠纷,融洽干群关系,扭转软弱涣散局面。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基层组织建设不断规范和完善,全区65%以上党支部达到先进层次。
   
  二是分类突破,突出实效。针对部分企业改制、破产重组,党员流动性日益增强,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突出问题,通过“找、查、追”等形式,共为4596名党员安了“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80个。近两年,全区共新建办公活动场所40个,改扩建办公活动场所60个,切实解决了社区和村级党组织及其他基层党组织尤其是非公企业党组织无活动场所和无钱办事的问题。针对少数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实际,区委从2005年开始,累计选派了54名机关干部驻后进村任第一书记,截至目前,共对30个后进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整顿和建设,达到了“班子强起来、阵地建起来、制度定起来、活动搞起来、形象树起来、工作带起来”的标准。
   
  三是分类建制,注重长效。围绕建设富裕、活力、文化、文明、和谐襄城,着眼长远,对党建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党员管理监督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抓党建促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使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条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