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基层党组织及其带头人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头雁”作用,有力保障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工作的顺利推进,保康县委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机制,坚持县委主导、县乡联动,从选、育、管、用等环节系统谋划、持续用力,打造了一支能力强、敢担当、作风硬的高素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严把关:给“善飞者”以天空

  7月26日,在保康县马良镇西坪村,记者看到,一只只鲜活的小龙虾正从塘中被捞起,经过分拣装入整齐的塑料筐,搬进排队等候的小货车。“山村想致富,必须靠特色产业。当时考虑到自然条件类似,村党支部决定从宜城引进小龙虾养殖。当时村民们大都观望犹豫,好在全村16名党员积极响应村党组织号召,带头流转土地并加入养殖合作社,才促成了产业的形成。没想到短短三年时间,便成了我们村的致富龙头。”该村党支部书记梁涛介绍,这个占地260亩的养殖基地可年产小龙虾7万余斤,产值300余万元。在该养殖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周边适宜区域和田块发展小龙虾养殖1000多亩,500多户贫困户受益。

  近年来,为确保让敢为者、能为者、善为者得到一展才华的机会,给“善飞者”提供自由发挥的天空,保康县严把人选质量关、来源渠道关和资格联审关,通过建立任职“负面清单”和农村优秀人才数据库,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拟任人选四级审查等方式擢优汰劣,让优秀人才齐聚基层一线。

  据统计,全县现任村党组织书记中,从本村选拔155人,从在外创业能人中请回46人,从机关下派或返聘52人,邻村跨村任职4人,涌现出韩飞、谢志勇等一批优秀带头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重培育:为“领头雁”编梯队

  7月29日,在保康县过渡湾镇罗家坪村,记者看到,炎炎烈日下,一名青年干部正带着村民清理村边的沟渠,他的上衣已湿透。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津津告诉记者,这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叫王德武,2017年通过“青苗行动”招考至罗家坪村,成为村后备干部,两年来,凭着年轻人的干劲和闯劲,主动担当,积极工作,赢得了村“两委”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该县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培养储备体系,通过“梯队式”管理,充实基层党组织的后备力量。

  通过全面推行“五比五看”竞争比选机制,该县积极壮大党员队伍,扩充村级干部后备库,同时严格落实乡镇党委备案管理,防止基层干部“近亲繁殖”,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从源头上解决了村党组织书记来源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实施“青苗工程”,依托为村基层设置主抓精准扶贫的公益性岗位人员,依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将优秀青年引入基层锻炼。此外,还根据岗位需求和实际需要,定期组织思想和业务培训,通过“靶向培训”强化村党组织书记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效果。

  目前,全县常年储备村后备力量600多人,去年换届时有191人进入村“两委”班子,13人担任党组织书记,“头雁”队伍发展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强考核:助“主力军”明担当

  除了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该县还积极强化考核管理,倒逼在职“头雁”履职尽责,依托奖惩结合的考核体系,让在职村党组织书记自发担当,主动作为。

  通过全面严格推行“一诺双评三定”考评机制,由考核结果确定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等次、工作报酬和任职去向,将工作成绩和未来发展挂钩,倒逼在职村党组织书记积极肩负起岗位职责。

  通过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结构工资制度,在为“头雁”提供坚实生活保障的同时,以薪酬奖励激发在职村党组织书记的干事热情,并通过每年从村“两委”干部中定向招录3名乡镇公务员,将能力强、敢担当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入乡镇领导班子,使之自发比学赶超、奋勇争先。

  此外,该县还通过强化执纪问责,对履职不力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借助建立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完善“五务公开”和村账镇管制度等形式,引导在职村党组织书记明红线、知进退,严守底线,规范履职。

  近年来,通过考核评估,该县对十余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撤换;14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定向招录进入公务员队伍,其中6名进入乡镇党委班子;3名村党组织书记因违纪违法被移送司法机关,“头雁”队伍的动力、活力、定力得以显著增强。

  (来源:《襄阳日报》 2019年7月30日2版 通讯员 杜昌武 雷钏 全媒体记者 胡采棣 周建春 编辑:廖虹宇)